新聞資訊
“城市資金被分割,東一塊,西一塊,四處蔓延,互不關聯而且到處空空蕩蕩,讓步行者吃盡苦頭...在一些分解最嚴重的地方,各個城市用途,購物中心、住宅、 工作場所集聚中心——都不能發揮正常功能,互相間沒有關聯。”加拿大作家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里,刻畫了上世紀50年代,美國城市化建設中所產生的諸多問題。
如今看來,城市瘋狂延伸的年代產生的問題,至今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北上廣深杭,超大城市在中國涌現,這種割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城市發展與人文關懷,無形中出現了“縫隙”。城市所謂的“喧囂”,人群所謂的“焦慮”,是這些“縫隙”帶來的割裂感。城市建設,需要“縫合者”的角色。
最后一公里,填滿城市“縫隙”
城市功能的縫隙,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功能區域的分離。有報告顯示,目前全國36座城市的職住分離度處于2.1公里到6.6公里之間,在超大城市中,北京的職住分離度最高,達到6.6公里;而上海與廣州也需要3.7公里。較長的職住距離,帶來了更長的通勤距離,也是“焦慮感”的由來。
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是填補縫隙的最初手段。目前,中國開通地鐵的城市已經超過40個,上海地鐵通車里程更是超過700公里。地鐵為代表的公共交通承載量大,效率高,能夠有效緩解城市壓力,但是也存在無法彌補的空隙。公共交通的站點固定,存在諸多無法覆蓋的區域,以北京為例,在很長時間里,生活在天通苑社區的居民只有5號線;生活在通州的居民能依賴的只有八通線。站點無法覆蓋的區域,成為最難解決的“一公里”。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近幾年被廣泛提及,谷歌旗下Sidewalk Labs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智慧城市計劃,從2016年起,杭州推出城市大腦。智慧城市作為系統性工程,可以從頂層設計上優化城市建設,并帶來整體交通出行的優化。但中西方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上卻有著不同的處境。在交通延誤上,杭州城市大腦讓交通的延誤指數從2014年的2.08降至2018年的1.64,從全國城市擁堵程度排名第二位降至第57位。但Sidewalk卻陷入困境,今年5月,Sidewalk計劃取消。究其根本,是中西方城市建設差異以及對于數據隱私的尺度和法規有著不同的容忍度。
也正是這種差異讓縫合城市的方式有著不同的選擇。中國城市呈現同心圓式的拓展延伸,集中的中央商務區建設規劃,地鐵路網公交路網的觸達率逐層降低,等等因素導致交通出行有太多“一公里”需求,相比于笨重的公交、固定的地鐵線路,共享單車的有著更好的發揮空間。
從特性上,共享單車最大的特點是機動、靈活,可以滿足點對點的需要,相比于公交、打車,這種可以隨時隨地出發的機動性是更優選擇。同時,在城市路網密集區域,單車有更高的行進效率,是優于步行的選擇,甚至是在速度上是優于機動車的選擇。相比于自用單車,共享單車無需花費更多費用停放,也無需擔心車輛丟失、車輛維修等問題,顯然更加省心。共享單車這種公共交通工具,在城市的功能區之間,很好地覆蓋了公共交通無法覆蓋的縫隙,極大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焦慮。
在城市的喧囂中,共享單車是彌合功能區域的重要工具,從住宅到工作、購物場所,共享單車帶來的高機動性、高效率,可以很好的縫合距離產生的縫隙。
科學調度,共享單車不能增添“焦慮”
但實際上,共享單車的價值往往是找不到單車時才被意識到,而大眾對共享單車的停放問題頗有微詞。共享單車“縫合”城市功能,有一個重要前提是科學調度。
對企業來說,共享單車并非投放之后就能當甩手掌柜。單車的調度非常關鍵,核心地點的單車數量太少,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而數量太多又會占用公共資源,造成占用行人通道資源的問題。不同時間段、不同地點需要的單車數量,十分考驗調度能力,也影響著共享單車的口碑。更精細化、更科學的管理以及專門的運維人員進行維護十分必要。
當前的共享單車企業普遍有專門的運維人員,但實際上,更核心的是他們背后的調度系統。以哈啰單車為例,其承擔調度“大腦”的是其自主研發的“哈啰”系統及其相配的BOS系統的應用,這一系統結合熱力圖、人群潮汐區域、車輛閑置率等指標,實時調整投放區域及投放數量。
作為哈啰出行全業務生態的決策中心,哈啰大腦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技術,可以達到運力在時間、空間與需求上的最優匹配。實際上,“哈啰大腦2.0”系統已經在長沙上線應用。系統在每天的用車高峰時段,向管理員實時輸出調度指令,比如:林大路站點車輛調出至友誼路站點。管理員接受到指令后,迅速將超額助力車轉運至需求站點,避免了林大路的車輛超容,也及時補足了友誼路站點的用車需求。除了“哈啰大腦”,哈啰出行在長沙還建立了路面巡檢+監管響應機制,多管齊下既保障了用戶騎行需求,又能夠滿足城市管理需要,維持良好的路面秩序。
共享單車的調度不只是數量一個維度,還包括質量維度。單車故障率高,十分破壞體驗和通勤感受。因此,及時識別并召回故障車輛非常關鍵。這就需要有更精準的定位,以便運維人員能夠及時找到故障車輛并對其進行、修理。單車的定位是重要的技術要素,雖然GPS定位是通行的做法,但哈啰單車的GPS+北斗+基站三重定位顯然更值得借鑒,哈啰單車憑借于此將定位時間減少70%,進一步提高了調度的效率。
科學調度的關鍵作用在于,將更多符合質量要求的單車提供給用戶,滿足乘車需求。讓所有城市居民能輕松找到單車完成出行,這是縫合城市功能縫隙的最基礎一步。
細節,共享單車不能制造焦慮感
在基本需求之外,共享單車的體驗則是出行的進一步需求。
體驗往往是滲透到細節當中,每一處細微的差別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共享單車不能制造麻煩,而是在細節處讓騎行變得輕松,這需要進行極致的優化。比如共享單車定位環節,很多用戶從打開APP到單車定位,需要等到很長時間,這段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很大程度上影響單車的使用體驗,特別是在炎熱或者寒冷的季節。這需要的是不斷的技術積累。以哈啰為例,其精準定位算法獲得了行業首個專利授權。定位精準度上,共享單車亞米(小于1米)級別的測試成功率高達95%以上,能夠實時亞米級定位能力和高精度電子圍欄匹配,可實現車輛在指定位置正常落鎖。即使在衛星信號不準的情況下,也能夠實現精準定位。
而在開鎖環節,掃碼到開鎖,這個環節消耗的時間十分影響體驗,特別是在急迫的時候,快速開鎖是基本的要求。哈啰單車很早就實現了網絡環境、手機信號穩定的條件下0.99 秒極速開鎖,目前,共享單車普遍還會運營藍牙功能,作為輔助開鎖手段,提升開鎖成功率。
而在騎行過程中,好騎是最關鍵的細節。共享單車好騎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差別,車胎的使用、車座的舒適度、蹬車的效率等方面,都十分影響著騎行體驗。最初摩拜單車從防爆輪胎和軸傳動設計到后來的改進,正是體驗上的考慮。而哈啰單車推出真空一體發泡坐墊,將彈性提升20%,提升舒適度;將輪胎選用發泡實心胎,可以提供可比充氣胎的騎行體驗。
只有騎行過程舒服,才能在騎共享單車時不會徒增煩惱,真正進入到放松的狀態。而在運營成本的基礎上,做到更優質的體驗,需要共享單車不斷打磨細節。
安全與維護,共享單車需兼顧公共屬性
當然,共享單車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交通工具,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衍生的安全問題和城市管理問題。
安全的層面,共享單車必須具備符合國家安全標準,車架和前叉需要在經受重量之下沒有斷裂,沒有裂紋,零部件的精密檢測也要符合標準,防止出現零部件脫落造成安全隱患。
除了車輛自身的安全,騎行中的安全也極為重要。哈啰單車為此研發了路面安全系統。在用戶騎行前,這一系統強調車輛自檢,有像剎車失靈、鏈條斷裂等問題,會及時通過語音系統提醒用戶。而在騎行中,如果遇到危險狀況,比如道路顛簸、裙角有卷入風險,語音系統也會及時對用戶進行提醒。如果發生騎行意外事故,語音系統也會及時向用戶提醒,進行事故處理引導。
安全之外,共享單車雖然便利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客觀上也帶來了占用道路停放空間的問題,站在公共資源的角度,盡可能減少公共資源的占用,才是提升效率的關鍵。定點停車是減少公共資源占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不破壞體驗的同時,引導用戶將共享單車停放到固定的停車點,是當下通行的做法??梢钥吹?,很多城市的街邊已經畫出了共享單車停放處的標志。
像哈啰單車一樣,基于北斗高精度時空智能服務,設立電子圍欄,通過技術手段讓消費者妥善停放,可以更明顯地提升管理效率。
而除了劃出區域,打補丁式改造增加停放空間也是一種有效方式,在疏解共享單車停放空間的同時,也能優化城市的功能布局。另外加強對城市的精細化規劃管理,比如在新建筑設計時即規劃好共享單車的停放空間,使共享單車有機的融入城市公共生態。
當然,共享單車的管理需要每一位用戶的參與。亂停亂放問題可以通過運維人員解決一部分,但更大范圍內需要“共建共治”的思路。哈啰單車的技術與制度相結合的方式十分值得參考,通過對不按照規定地點停放的用戶進行一定的罰款和信用降級處罰,讓破壞私占共享單車者根據不同程度的破壞及私占情況有承擔法律法規的風險。同時,結合電子圍欄功能,精準干預用戶騎行行為和停放管理。通過制度與技術的干預,讓大部分單車能夠停在合規的范圍,有效減少了運維人員找車和調度的難度。
城市功能與人的生活,更像是一場化學反應,任何元素的增加,都可能帶來本質上的變化。在功能區域的連接上,除了傳統的公共交通,共享單車這種新型的公共交通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共享單車的機動性,有效打通了通勤的最后一公里;共享單車的“慢生活”屬性,讓處在快節奏的人能夠在角色轉換中有一個緩沖地帶。共享單車,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縫合者,而承擔這個角色,需要不斷提升調度,優化體驗,保護乘客安全,減少公共資源的浪費。